村网通总站 流泗桥社区 342077.nync.com 欢迎您!
武山镇五新村村民沈小春,是“领了证”的新型职业农民。1969年出生的他,2005年开始学种田,至今已有十余个年头,在当地称得上是“老农”了。
沈小春与土地结缘,相中的是武山镇当年棉花高产高效的强劲势头,故以植棉为主,附带种植吊瓜和水稻,总种植面积40余亩。在国家全面减免农业税和实施种粮补贴政策后,2009年,沈小春开始转种水稻,土地流转面积增至103亩。
据沈小春回忆,那几年,农户只求田地不荒芜,对荒田荒地不收租金。熟田租金3亩才100元,工价每天仅40至50元,每亩还可享受58元的粮食补贴,国家对粮食收购还采取了保护价措施。正是这众多农业利好政策让勤劳务实的沈小春腰包渐鼓起来。
2010年,随着农机补贴力度的加大,沈小春开始拥有自己的耕田机和收割机,告别了传统的耕作模式,实现全程机械化。2013至2015年,为培养更多种粮大户,县财政连续三年每年投入100万元奖励大户扩大种植面积。沈小春乘着系列惠农政策的东风,稳打稳扎、辛勤耕耘,土地流转面积增至目前的1100亩。
得益于农机补贴政策的实施,沈小春先后购置了3台型耕田机、5台收割机,耕作效率大为提高,生产成本有效降低。两年前,又借助大户补贴政策,添置了两台烘干机,建起了50万斤库容的粮仓,有效降低了农业生产风险。
沈小春对自己衷爱的农业满怀憧憬。“老种田,勤换种。”几年来,他先后探索种植了双季稻、再生稻、优质稻等多种水稻品种,均获得较好收成。今年,他又开始摸索起稻田养虾的种养模式来。
沈小春靠种田建起了小洋楼,开上了小轿车,过上了小康生活,成为当地村民羡慕的对象。一路走来,有过丰收的喜悦,也有过受灾减产的失望,尽管洒遍汗水,但他黝黑的脸庞写满甜蜜的微笑。
据县农业局副局长郭小青介绍,沈小春的成功只是我县农业发展的一个缩影。近年来,随着生产方式的转变和产业结构的调整,我县农业经营主体不断增多,种植面积不断扩大,全县种植大户由“十二五”初期的10多个增至目前的200多个,农业机械化率增至70%,水稻和水田油菜从耕种到收割已实现全程机械化,涌现出“田园牧歌”“鑫农”等一大批社会化服务专业合作社,农业服务体系不断完善。水稻、油菜、大豆、茶叶、中药材、油茶、果蔬等集中连片种植,农业产业实现区域化、规模化、优质化、效益化发展,基地效应日益凸显。近几年,全县农业信息服务平台加快建立,智慧农业发展提速,“益农社”农产品电商覆盖全县40%的行政村,优质农产品销售渠道不断拓宽。随着高标准农田建设的大面积推广,省级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建设的深入推进,土地加速流转,一二三产融合发展,新型职业农民已成为受人推崇的职业。
武山镇西桥村8组70后村民方建,放弃在外打工的高薪报酬,毅然返乡创业。2015年,他将本村“进米涧”300余亩水田、旱地和荒坡一起流转,水田种植有机稻,旱地种玉米养鸡,荒坡栽种茶叶或果树,水面养鱼,生态休闲农业办得风生水起,以近三年的成功实践赢得了家人和亲友们的理解与支持,成为全县新型职业农民创新创业的又一成功典范。(沈海斌)